来源:
钱穆先生讲,“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。不仅中国,将来此书,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。”
但如何才能真正读懂这本经典呢?
“孔子自己的学问是生活”,梁漱溟先生认为我们如果“对于他的生活彻底了解,对于他的真面目自然就容易认识了。”
小编今天带来梁漱溟先生整理的孔子的7种态度(共14个),先生说:
“一部《论语》都可括入此十四个态度中。”
1.乐
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,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。
叶公问孔子于子路,子路不对。子曰:“汝奚不曰,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云尔。”
贤哉回也!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,贤哉回也!
我们一翻开《论语》看孔子的第一个态度,即是孔子生活的道路,一见便觉得他的意味非常之长,非常之妙。
单从这几句话,可见他的态度非常鲜明,可以想见他心里自得的样子。他自己说他的生活是如此,这可以见出孔子心里的那种乐趣快畅,生活之乐是很显著的。
(孔子)赞颜子生活的快乐。可知乐在孔学中最为重要。这乐字在《论语》里是常见的,并没有一个苦字。
2.仁
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。
宰我问三年之丧,期已久矣,孔子说:“食夫稻衣夫锦,于汝安乎?”曰:“安。”“汝安则为之。夫君子之居丧,食旨不甘,闻乐不乐,居处不安,故不为也。今汝安则为之。”宰我出。子曰:“予之不仁也。子生三年,然后免于父母之怀。夫三年之丧,天下之通丧也。子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!’
仁则为孔子极重要的观念。据有人说:《论语》讲仁有五十八处,而阮元《研经室集》中“论仁篇”说,仁在《论语》里面见一百零五回。于此可证仁是孔子的一个最重要观念。
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。孝弟何以为仁之本,凡仁之爱亲、敬兄,与夫父母之爱子,都怀着一种柔嫩而真挚之情。
由此段话来看,结果带出一个仁的问题,仿佛说感情很冷硬的样子就是不仁,他心里觉得安,就叫他不仁,他心里觉得不安就叫他仁。可见仁是一种柔嫩笃厚之情。由此看去,所谓仁这个东西——情这个东西,不是我们所固有的生命发出来的吗?!
3.讷言敏行
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。
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
仁者其言也切。
子贡问君子,子曰:“先行其言而后从之。”
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。
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。
巧言令色,鲜矣仁。
刚毅木讷近仁。
孔子不爱说话,只实地做事,于此可见。
4.看自己
君子求诸己,小人求诸人。
古之学者为己,今之学者为人。
这都是看自己不向外找的态度。
5.看当下
君子思不出其位。
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。
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
最末这句话,或者含有他义,却也可以有助于表达只看当下的态度。 以上两个态度一为对于空间的态度,一为对于时间的态度;一是注意此处,一是集中于现在。
6.孝弟
孝弟者也,其为人之本与。
我们讲孝弟与讲礼乐有相关系的话可说。礼乐的根本地方是无声之乐,无体之礼,即生命中之优美文雅。孝弟之根本还是这一个柔和的心理,亦即生命身处之优美文雅。
我们有好的心理,自然发出来好的生活。许多好的生活,亦即许多好的事情,我们最眼前的人,就是父母兄弟的事情。如果对最眼前的人,最当下的事情,不曾弄好,其他的事情也自难说了。
故人的生活,即应从孝弟开端。
7.命
五十而知天命。
道之将行也与命也,道之将废也与命也。
不知命无以为君子。
所谓知天命者,知只是一个通达,仿佛是通于天命,是与天命不二,与大的流行合一。所谓为己,看当下,通统是与天不二的态度,只有此时是一个绝对,他不离开这里,而一直流行下去,不曾把宇宙打为两段。
【以上节选自《梁漱溟先生讲孔孟》,为便于阅读格式有调整】